众所周知中央三令五申,不得利用各种机会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然而喀喇沁旗却置若罔闻,不仅“突击”,而且大量“突击”,范围之大,人数之多,令人吃惊,可以说是近些年的罕见举动,当然,由于信息不对称,笔者也无法获得喀喇沁旗这批干部被“突击”提拔的特殊背景到底是什么?这还需要喀喇沁旗面对舆情,回应百姓的质疑,向社会解疑释惑,消弭误解。
一个县级市一次突击提拔71名干部,在全国都是罕见的,但是喀喇沁旗做到了,这足以引领了全国提拔干部的规模。再有,要提拔干部,最主要的要公示一下被提拔的干部都做出了什么政绩?为群众做了多少有意义工作?群众对被提拔的干部是否认同?领导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哪个干部真的为群众困难着想,真正的为百姓服务的干部,群众喜欢的,提拔的越多 ,老百姓越喜欢,但是,重要的是“突击提拔”更要突出其成绩在那里?组织信任是一方面,百姓能看得见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吧?
干部提拔不能走形式,官僚主义思想提拔干部这是不正确的。网友认为:被提拔的干部信息不全面,缺乏工作简历,群众有瞎子摸象的感觉,是否存在才不配位的情况?
提拔的干部越多,群众的负担就更严重,这也是自古而来的道理,社会发展越文明,百姓才有越发生存的空间。
喀喇沁旗也是全国贫困县之一,突然一下子就提拔看71名名干部,这样做正常吗?原绥化市委书记马德当政期间,马德把由其执掌的市委大院变成了一个乌纱帽批发部。在马德那里,小到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大到县委书记、县长,以及各市、县、区内局委办各部门的一二把手,每个位置都有其“价格”。最终的结果是自已的乌纱帽被摘掉了。
2021年6月8日下午,喀喇沁旗召开全旗领导干部大会,宣布自治区党委、市委关于喀喇沁旗党委主要领导任免职的决定。经研究决定:高希华同志不再担任喀喇沁旗委书记职务。由此可以看出,原旗委书记高希华在离任之前就已经作出了调整全旗干部的工作计划,也就是说任免干部的工作都是在高希华在任时一手操办。
我们知道,突击提拔干部的危害性不需细说,它往往与官场腐败密切相关。没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哪里会有这么大突击提拔的勇气与动力?即使退一步说,不存在实质性金钱交换,这也会助长“小圈子”、“裙带风”等官场“潜规则”的滋生和蔓延。因此,中央在2002年与今年发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中反复重申:“不准在机构变动和主要领导成员工作调动时,突击提拔调整干部”“不准在工作调动、机构变动时,突击提拔、调整干部”。规定虽然是明确的,但这种现象却屡禁不止,用专家的话说,成为“主要领导交接期较为常见的腐败行为”。
作为喀喇沁旗的干部主管部门,你们也可以说这是正常的人事调整,但是作为一个县级行政部门,一下突然调整提升了71名干部绝对不是正常的,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再说了,这样的大规模调整干部,更应该在喀喇沁旗电视台及新闻网络上进行公示,让人民群众去评判,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认为:“突击提拔调整干部,是主要领导交接期较为常见的腐败行为。”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但类似案件仍频繁发生,暴露了现行干部任用体制中还存在短板。最根本性的问题,还在于有些地方或部门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在提拔任用干部方面一言九鼎。在这种绝对权力的高压下,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常委会讨论等程序,均容易成为一道道虚拟防线。此次,喀喇沁旗突击提拔71名干部,我们不禁要追问地方的底气来自哪里?是否完全符合组织程序,这需要喀喇沁旗向社会进一步解疑释惑。